>卢宏振
西电东送电网规划“西电东送”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十五”期间,广东电网将接受外电网通过5回交流、3回直流线路的送电,容量达10GW。这是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,也是解决广东省能源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。
1南方互联电网
1.1组成
南方互联电网由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4省(区)电网组成,其东西跨度近2000km,电网内包括水、煤、核、风、油、气、抽水蓄能等多种类型电源。至2000年底,粤、桂、滇、黔4省(区)装机容量达53150MW,年发电量达227.6TWh。
1.2网架规模
南方电网联网1993年8月运行以来,西电东送的容量、网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。目前,南方互联电网的500kV主网架已经基本形成,它以天生桥一、二级水电站为送端枢纽。贵州电网通过1回500kV和1回220kV交流线路,云南电网通过1回220kV交流线路分别与天生桥地区电网相联;云南、贵州电网在天生桥地区汇集后经天广2回500kV交流线路与广西、广东电网相联。随着天生桥水电站机组的全部投产以及电网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,到2001年6月,南方电网已形成2回500kV交流(天生桥—平果—来宾—梧州—罗洞)和1回±500kV直流(天生桥换流站—广州北郊)并列运行的西电东送大通道,4省(区)电网之间的联系已变得十分紧密。
2南方互联电网向广东送电容量规划
目前,南方电网向广东送电的主要容量有:
a)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4×300MW,可向广东送电的容量为900MW;
b)天生桥二级水电站装机容量6×220MW,可向广东送电的容量为780MW;
c)云南电网向广东电网输送的电力主要是曲电能(约有600~1000MW季节性电能可外送);
d)受天生桥出口送电能力的限制,贵州电网送广东电网的容量只能达到350MW。
2003年以后,为了贯彻国务院、国家计委关于加大西电东送容量,解决广东“十五”期间电力供需平衡的指示精神,贵州省、云南省与广东省政府签定了有关送受电协议。根据协议精神,贵州省将“确保2003年向广东的送电容量达1.5~2GW;2005年向广东送电3~4GW”。云南向广东送电的初步意见为:“2001年汛期送电600MW、枯期送电300MW;2002年汛期送电600MW、枯期送电600MW;2003~2010年结合大朝山电站及后续电源投产,汛期送电1.6GW左右、枯期送电900MW”。
另外,“十五”期间向广东送电容量还包括三峡及华中的3GW,湖南鲤鱼江电厂的600MW。
3西电东送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规划
在2001年南方互联电网已形成的2回500kV交流和1回±500kV直流并列运行的西电东送大通道的基础上,2002~2005年,南方互联电网西电东送将计划建设2回500kV交流线路和1回±500kV直流线路,具体工程建设情况介绍如下:
a)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kV交流线路工程
线路起点为广西省天生桥换流站,途经百色、南宁、玉林等城市,落点为广东省茂名变电站,计划2002年6月前建成投产;
b)贵州至广东500kV交流线路工程
线路起点为贵州省惠水变电站,途经广西的河池、柳州、贺州等城市,落点为广东省罗洞变电站,计划2003年6月前建成投产;
c)贵州至广东±500kV直流线路工程
线路起点为贵州省安顺换流站,落点为广东省肇庆换流站,单极计划2004年底投产,双极计划2005年汛期前投产;
d)三峡至广东±500kV直流线路
起点为湖北省荆州换流站,落点为广东省博罗换流站,单极计划2004年2月投产,双极计划2004年6月投产;
e)湖南鲤鱼江电厂至韶关变电站500kV交流线路计划2003年6月前投产。
以上交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后,至2005年西电东送广东受端的总容量将达到10330MW。
4广东电网2005年500kV目标网架设想
“十五”期间,为使外省向广东电网送电容量达10GW的目标能顺利实现,广东电网500kV目标网架建设需要:一方面加强中部电网的结构,形成粤中地区双回路核心网架;另一方面配合外区电力送入广东,将粤中至东西两翼和粤北建成双回路结构,逐步完善广东电网中500kV受端网络。届时,外省电力及本省电源将送入500kV双环网,并通过双环网将电力分配到广东电网的各负荷区。
5结束语
目前,西电东送的各项目正在按照工程的进度计划进行,以确保广东省“十五”期间的电力供应逐年得到平衡,同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“十一五”期间的西电东送研究,为“十一五”期间更加有效地利用西部资源奠定基础。
参考文献
[1]中国电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,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,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,等.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输电系统规划设计[R].北京:国家电力公司,2001.
[2]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,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.西电东送广东电网受电能力研究及500千伏网架调整研究[R].广州: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,2001.